臺北慈濟醫院居家照護專線 來電顯示:愛與關懷

慈濟志工五月起加入臺北慈濟醫院居家照護電訪行列,來到距離慈院一公里外的新店集中檢疫所接受教育訓練,並上線排班。(相片提供/臺北慈濟醫院)

臺北慈濟醫院居家照護計畫,兩個月已服務逾七萬人,醫護行政同仁與慈濟志工攜手電訪,解決確診者疑難雜症,讓愛與關懷觸及更多人。

新北市的新冠肺炎確診數、居隔數及居家照護數,都是全臺最多,五月中旬,單日一度就超過二十萬位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居家照護;十二家責任醫院分區關懷這些個案,並設置專線服務電話。

臺北慈濟醫院於四月十三日起承接計畫,於所承辦的新店集中檢疫所設立Call Center,全院同仁傾力讓新店、平溪、雙溪、蘆洲、貢寮和瑞芳六個行政區確診者,都能透過專線得到幫助,於六月上旬統計,已服務七萬一千四百一十三人。

由於電訪量龐大,為加速照護效率,五月九日起,新店文山區慈濟志工也進駐集中檢疫所,包含週末假日,每天有八人排班接聽電話;並於行前接受教育訓練,結合愛與專業進行電訪關懷。

「您好,我是臺北慈濟醫院,請問您是○○○先生/小姐嗎?我們是受新北市衛生局委託,關心PCR陽性個案的健康狀況……」順著電訪範例,護理部吳秋鳳主任為志工示範與確診者的電話互動,逐項說明需要關懷及記錄的重點,包括PCR採檢日、所在位置、居家環境、身體狀況以及所需協助等。

吳秋鳳主任說,疫情高峰時,醫院每日接到約兩千五百名新增個案,再加上先前失聯、轉區個案,一天需要電話關懷的民眾就高達三千名,護理同仁即使日夜輪班,電話始終處於熱線中。集中檢疫所有二十二支專線,志工支援至少八線,而且天天都能排滿排班,「真的只有感謝再感謝。」

趙有誠院長也表示感恩,即使時常要接應來電民眾的情緒,志工依然如菩薩般傾聽。「慈濟人的關懷能安定許多人的心;如果真的有醫療需要,臺北慈院是大家的後盾,有困難,慈院來協助。院長的心跟大家在一起,有志工和醫護一起站在第一線,就能關懷照顧更多人。」趙院長也叮囑志工在前往集中檢疫所的路上要保護好自己,不要讓證嚴上人和家人擔心。

染疫病人可能有惶恐、擔憂、自責等種種情緒,因此在電話關懷過程中,除協助資料核對,志工們也溫言暖語安撫患者的焦慮及無助。

文山區朱秀蓮師姊表示:「看到疫情如海嘯般襲來,確診人數節節攀升,內心實在很不忍,一直想著該怎麼盡一分力,尤其知道臺北慈院很承擔,更想幫忙,所以接到電訪勤務訊息的時候,簡直想用跑的跑過來。電訪關懷對象以輕症為主,但很多是全家人一起確診,所以我們也給予心靈膚慰;多數民眾其實都很善解,我也鼓勵他們多蔬果、多喝水,祝福他們早日康復。」

志工朱英彥也表示,少數症狀較明顯、需藥物持續治療的民眾,接聽後會立刻轉介安排,可透過視訊門診看診取藥,不中斷療程;電話中若遇到「疑難雜症」,一旁的護理師也會立刻接手處理。

「很多民眾接到健康關懷的電話,語氣從原本的無精打采轉為好心情,還對電話這端的我說,『你們辛苦了!』」彼此的交流祝福,讓朱英彥更加希望將關懷送到每一位確診者家中,「遇到關機、無人接聽、語音等情況,我會一輪回來再繼續撥打;若是號碼錯誤或空號,我就默默祝福對方平安。」她祈願疫情快快過去,讓全民回歸正常生活。(資料提供/朱秀蓮、曹耘綺)

附錄一

最溫暖的語言

撰文‧廖哲民
攝影‧蕭耀華

感恩我的孩子,相信慈濟會把我照顧得很好,他絕對支持我出門做志工,家裏也不用我擔心。我們帶著愛與祝福來打電話,確診者和家屬們一定要收起來喔! ─ 王美麗

「變種病毒Omicron傳染力很強,不少案家也相繼確診了!」有十多年慈善訪視經驗的志工王美麗,掛心著時常探訪的照顧戶,像是有位長期關懷的單親媽媽撫養三個小孩,確診後無法外出工作,她趕緊為這戶家庭申請慈濟關懷包,也和社工員討論,協助申請房租補助。

時近端午,她帶著素粽關懷一戶新移民,來自越南的媽媽很感謝:「師姊送的粽子,女兒說很好吃,謝謝你!」她也透過電訪關懷另一位在工廠工作的單親媽媽,樂天的孩子在電話另一頭報平安:「師姑放心啦!」

王美麗從事保母工作,近半年來疫情起伏,讓她暫時放下手邊工作;五月起接下臺北慈院居家照護電話關懷勤務,擔任文山區的志工窗口。她坦言:「一開始要找人實在不容易,因為大家聽到是要來集中檢疫所支援打電話,多半會害怕……」她的孩子也不免擔心,「但是看到我每週做完志工,都很安全地回到家,他相信慈濟會把我照顧得很好,他絕對支持我,家裏也不用我擔心。」

每天看著Call Center現場嚴謹的防疫措施,她向志工們分享出勤的照片:「我們要相信,醫院絕對會照顧健康的人,不會讓我們去照顧生病的人!」組內的志工也更有信心支援電話關懷的任務;在彼此見證參與下,投入服務的人數逐漸足夠。

王美麗每週排班兩次,早上八點半抵達,就開始馬不停蹄地撥打衛生局提供的確診名單電話,直到傍晚結束勤務。曾撥通一戶電話,有位媽媽哭訴,擔憂自己四個月大的小孩確診住在加護病房,還有一個兩歲多的孩子確診在家;等對方情緒宣洩告一段落,王美麗提醒,傳送的手機簡訊上有兩支二十四小時的專線,若有需要一定要打過來求救,畢竟孩子還未能打疫苗。

王美麗也真誠地安慰這位媽媽:「醫護團隊會盡全力,你要放心、好好照顧家裏的孩子,所有的志工會把祝福和愛都給你,你一定要收起來喔!」

還有一位阿嬤確診隔離在房間,由住在樓上的女兒定時送三餐,兒子帶孩子隨媳婦回娘家;她和王美麗通話時感覺心酸:「我得到這個病,沒有人敢靠近我,好像很顧人怨一樣。」

王美麗便開導她:「我相信你很疼孩子、疼孫子,也不願意傳染給他們;孫子年紀都還小,跟著媳婦回娘家至少會平安一點,不是很好嗎?女兒這麼孝順幫你準備三餐,阿嬤你真的很幸福、很好命了啦!」阿嬤聽著也想通了,開心了起來:「如果康復了,我也要跟你一起做慈濟!」這通電話也在聲聲「感恩」中圓滿結束。

一位單親爸爸和母親、小孩同住,確診後最擔心會傳染給病弱的媽媽,他哽咽地說:「我們家只有一套衛浴設備,可以安排我和小孩到防疫旅館隔離嗎?我很怕媽媽也確診!」王美麗趕緊詢問一旁的護理督導,協助在衛生局的系統上備註。

有時也會有民眾回撥電話問問題,看著護理人員耐著性子回答各種疑難雜症,王美麗說:「早上志工才報到,護理師們就已十分忙碌了;我們一天值班八小時真的不算什麼,只是盡一分心力幫忙分擔,至少讓他們不要這麼累!」

醫護同仁常對志工說:「師姑,謝謝你們來幫忙!」王美麗會回答:「你們好辛苦喔!感恩你們!」不論是疫情間對照顧戶的持續關懷、支援電訪任務關懷每一位焦急心慌的確診者,或陪伴著忙碌的醫護人員,王美麗有感而發:「相互道一句『感恩』,就是最溫暖的語言!」

附錄二

這件事值得做

撰文‧廖哲民
攝影‧蕭耀華

長期擔任醫療志工,我知道每個人每一天都會面對無常,很多事情不用太過計較;即使被當成出氣筒,難過一下就過去,還是要趕快打電話,讓更多確診者能安心。 ─ 胡可人

長期擔任臺北慈濟醫院醫療志工窗口的胡可人回憶,去年五月中旬臺灣疫情三級警戒,院方為了保護志工,暫停志工入院執勤;但她不時想著醫護同仁的辛勞:「不幫忙會過意不去,也會感到很心酸……」

幾天後,她在院方允許下回到志工崗位;有次協助急診室人員送檢體的路上,聽到不少護理人員驚呼,「急診有志工耶!」、「志工可以回來醫院了嗎?」讓她感受到,「原來醫院真的很需要志工,大家也很期待我們回去幫忙。」

疫情警戒降級後,志工陸續恢復排班,每日有二十五位的「防疫志工」,承擔動線引導、酒精清消、刷健保卡查核身分等勤務;今年四月起,確診人數暴增,醫院志工人數再度減少。

「沒有疫情的平時,每天院裏有將近兩百位志工在各定點服務,可以想像人力突然消失,對醫院同仁來講非常辛苦。」她苦笑:「現在每天可能只有八至十位志工,還有一部分志工要支援新店集中檢疫所電話關懷。」

被邀約支援電訪勤務時,她坦言,剛開始聽聞是要去臺北慈院所承接的確診者集中檢疫所時,難免擔憂,「因為不曉得會不會因此接觸到確診者?」她在「該去」與「不去」之間徘徊,但想到確診民眾若是沒有接到電話,勢必會心慌、無助,協助電訪也可以安定人心。

她考慮家中沒有高風險族群及幼兒,接觸影響的人並不多,最後告訴自己:「沒有參與,我一定會後悔。如果有好因緣能幫助人,做就對了!」

實際參與後發現,在集中檢疫所,電話關懷的工作區域和確診者的進出動線及使用空間,是完全區隔的;看到醫院的高規格防疫,她更確信臺北慈院對醫護人員與志工的照顧,支援前線的行動更是義不容辭!

胡可人指出,一位志工一天約要撥打六十至九十通電話,會遇上各種狀況。例如有位媽媽表示,全家除了一個小孩之外都確診了,其中還有個孩子咳嗽的症狀加劇,胡可人馬上幫她預約線上門診,下午醫師視訊看診後,醫院會安排附近的藥局幫忙送藥。

也有民眾詢問還沒拿到居家隔離書,胡可人便告知改以電子隔離書的最新政策,並查詢系統,告訴對方解隔日期;她請焦急的民眾安心:「如果真的不放心,也可以將陽性確診通知的手機畫面截圖,憑證先跟公司請假,不用太擔心!」

有時也會遇到語氣較急的確診者,也許是太晚才接到關懷的電話,加上在家隔離無人可抒發,而將志工當成了出氣筒。但胡可人淡然看待,「我覺得每天都會面對無常,很多事情不用太過計較;即使被當成出氣筒,難過一下就算了,還是要將此時此刻應該做好的事情好好完成。」

六月初,胡可人的親戚確診,由於支援電話關懷的經驗,讓她能嫻熟地排除親戚一家人所遇到的各種狀況。胡可人說,無論是在醫院承擔醫療志工或是支援電訪,最希望的就是「安定人心」;雖然回到家可能很疲累、講一整天的電話而口乾,但她覺得為醫護同仁幫了點忙、為社會出了一分力,做了件值得的事情,特別快樂!